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最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调查报告(六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调查报告篇一
某镇位于__县东北部,因驻__村而得名。耕地面积5.8万亩,区域内光照充足,灌溉便利,积温高,水质好,属哈密瓜的生产区。同时某镇依托棉花种植优势,建成了多家棉花加工企业,有木材加工企业多家,形成__县东北片最大木材加工基地。近年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北部杂果区、中部冬枣葡萄区、南部哈密瓜生产区的产业格局。目前,冬枣、苹果、哈密瓜和畜牧业已成为某镇镇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
党的十九大以来,某镇财政所立足镇域实际,以助力脱贫攻坚、发展致富产业为工作重点,牢固树立“依法理财、为民服务”理念,不断夯实镇财政实力,重点保障民生支出,着力为乡村振兴提供财力支撑,积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资金保障,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安排、合理调度,优先保障民生等涉农项目资金。严格项目管理,依托财政资金就地就近监管系统,建立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清单,全面反映财政涉农资金的规模和结构、项目进度和资金拨付情况,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提升作风效能,继续加强财政干部职工业务能力提升,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办事流程,深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办事效率,扎实开展了服务消除贫困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乡村面貌和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百姓生活的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了有益探索。
当前,某镇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发达,现代农业发展乏力。建设现代农业,就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农村的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优又快发展。通过积极探索规模式经营和集约式经营等方式,提升农村“三资”整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当前,某镇村民合作的愿望比较强、需求也较大,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扶贫产业园建好了,但是如何有效管理,有效经营,变亏损为盈利,迅速拉动对贫困户的帮扶能力,对镇域经济的拉动能力,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短板,亟须加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切实增强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人居环境整治不彻底,生态治理资金投入不足。习总书记来陕调研时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某镇一直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尽管县财政在“三农”领域的投入逐年加大,但镇党委政府用于乡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领域的农村财政资金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生态治理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居环境的治理。
3.乡镇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感。部分村在改善村
道路交通打水泥路需要村党支部垫资;为村民解决用水不足、贫困户房屋修缮、异地搬迁户复绿等问题得想方设法凑钱;改善人居环境,实行“三改”:改厕、改大门、改厨房,虽然每户有一定数量补贴,但资金仍然不足等等。
4.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积累明显不足。目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仍然是薄弱环节,虽然县局已经在扶持持农业新兴产业、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财政政策上给予了很大支持,但一些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向不明、思路不活、办法不多,对发展集体经济还停留在喊口号上,或者只是有一些初步的设想,缺乏具体的思路、措施、办法,没有付诸实际行动;有的村级集体经济资源缺乏,土地大部分承包到户,村集体可利用的资源资产少,绝大多数村所属的林地、荒地、机动地等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已拆分殆尽或发包出租,导致发展集体经济既无土地可用,又无资金来源。有的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等靠要”思想,只想“输血”、不想“造血”。
三、乡村振兴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一是找准自身位置,提升基层财政所服务功能。要做好一个部门的工作,发挥好职能,重在精准定位。__财政所找准自身位置,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对群众是服务窗口,对镇党委政府是帮手,对上级财政部门是桥梁和纽带。群众是民意的来源,通过设立为首问责任岗,来办事的群众可以舒舒服服的坐在吧台凳上查询补贴信息,吧台上摆着群众意见本,来办事的群众可以将要求填写在上面并对工作人员的服务
进行评价。同时财政所的进门口还设立了群众意见箱,方便群众反馈意见。工作人员定期收集反馈信息,分类汇总。将对财政所工作人员的意见进行归纳,组织干部学习,及时整改;将对镇党委政府的意见反馈给镇政府,并给出所内意见,做好帮手;将对上级财政部门的反馈意见进行提炼,呈报上级财政部门,当好桥梁。通过精准定位,为助推“振兴乡村”下好“棋”。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注重镇域产业发展。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增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某镇在打造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着力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探索和创建,全面推行“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或产业大户”的多元合作模式,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发展,互促共赢,实现农民受益。一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乡村,提升乡村产业供给体系质量。二是不断稳步提高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满足农村居民对收入快速增长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期盼。三是以创新理念发展农村互联网新业态,充分抓住5g时代农村电商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精品小镇,解决平台不强的问题。以特色产业为基础,走产业兴镇、产业富民、产业支撑发展的路子。文化是特色精品小镇的“内核”。聚力规划引领建设精品小镇。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做好小镇空间布局、项目谋划,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做到“一镇一风格”。大力发展消费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三是注重生态建设,打造美丽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相对于城市地区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但近年来以农村人居环境不佳、农业面源污染为代表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某镇力争将不良降到最低,以农村环境整治为契机,全面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卫生改厕、环村林带、河湖池管护、污水治理、铁腕治霾等工作,全力打造现代化美丽__。同时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某镇2017年建成全县首个村级文化大院,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为阵地,通过设置文化墙、印象宣传册等全面展示__历史文化、风情人物和农村新貌,让文化回归乡村。今年,某镇依托党建、文化,进一步打造多样式文化大院,继续构造多元素的文化大院,让文化回归人心。
四是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村集体经发展新模式。在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中,切实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开展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是实施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县委、县政府“1+”思路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产业兴村经济行动的具体实践。不断加强政策理论、财政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夯实日常财务管理基础。同时,__财政所作为镇域财务管理主体,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做到主动监管、热情服务,合力促进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县农投公司培植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做强农业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日常财务、账务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管理机制、简化业务
流程、明晰工作内容,__财政所作为服务镇村、加强基层财政资金安全监管的前沿阵地,积极主动承担起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财务账务日常管理,并将其纳入村级财务监管范畴,切实发挥好就近就地监管作用,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力打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更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我们将继续把优势做强、把特色做特、把产业做大、把机制做活、把环境做优,充分尊重人民意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鼓励和引导全镇人民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为实现创建全县园林示范镇,打造美丽平安新__的乡村振兴愿景贡献基层财政力量。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调查报告篇二
会宁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983年被列为“三西”农业区域建设重点县,1986年被列为国扶贫困县,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被列为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被列为陕甘宁革命老区县,2017年被确定为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3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28个,贫困户37947户,贫困人口16.99万人,贫困发生率31.44%。2014年—2019年,全县累计退出贫困村127个(其中纳入管理的贫困程度较深的非贫困村2个),贫困人口37577户16622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8%;
特别是2019年,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会宁提前一年实现整县脱贫,从此退出贫困县行列。这一历史成就的取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会宁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今年以来,我们在抓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的同时,按照市委苏君书记要求,积极思考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会宁的发展,主动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根据阶段性任务的变化,转变工作方式,积极推进会宁乡村走向全面振兴。
第一,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注重水域生态保护,实施祖厉河生态长廊建设。山无水不秀,城无水不美。水是一座城市的生命之源,灵魂所在。祖厉河是会宁人民的母亲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会宁人,孕育了深厚的地域文化,承载着数不尽的乡愁记忆和沧桑变迁。民国二十七年《会宁县志续编》记载的祖厉河“邑全境河流,远芳侵古道,山空碧水流,扫尽秋容夜夜风,风光廖廓总难穷”,是一种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好。然而,岁月流逝、自然演进,气候更迭、河流变迁。半个世纪以来,祖厉河流域水量逐年减少,水污染持续加重,特别是流经县城的河道,岸坎坍塌,支离破碎,威胁居民安全,制约城市发展。为此,“一河引领、两岸繁荣、三山增秀、四区联动”的城市发展战略应运而生。县委县政府接连实施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项目,一二三期工程投入8亿元,治理河道12.23千米,形成绿地100多万平方米,形成水面40多万平方米。按照“汉时街市、唐时里坊”的空间布局,打造汉唐二十四节气文化休闲商业街。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有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据《会宁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35年)》,全面总结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成效,启动实施祖厉河生态长廊建设,将治理范围由城市向乡镇延伸,整治河道环境,恢复河滩生态,改善流域水质。如今的会宁,山寨炊烟撩牧笛,水乡雨雾唱晚归。不经意间,梦中的昨日自然生态,成为今日重见的汉唐风情;
不经意间,祖厉河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第二,种下一片绿,青山诗意生:注重国土生态绿化,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环境就是民生,青山也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等不来,种下一片林,共添一抹绿,收获满园春,让新发展理念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们的家园就会更加美丽。寻一处山林,安静生活,浅写岁月,是一个梦想;
借一些日子,播洒温润,栽种潮湿,是一种心愿。让花香满径,让绿意倾城,将荒山打磨成心灵深处最美的风景。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持续加大会宁县城“三山”绿化力度,使桃花山、西岩山、东山绿色不断延伸;
特别是借助国道312线改造机遇,对西岩山实施削山绿化,采用郭富山反坡梯田方式,大面积栽植红花槐,效果明显。2018年,国道247线靖远至会宁段提升改造后,按照市委苏君书记要求,以绿挤荒、以绿挤乱、以绿挤脏,我们实施国道247线经济带产业规划建设和国土绿化及乡村治理工作,形成了以苹果、蔬菜种植为主体的国道247线经济带,以梢白杨为主体的国土绿化示范带和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带。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通过退耕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全县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12.6%和56.4%。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坚持,翠绿了青山,诗意了生活,用绿色改变了世人的眼光。不经意间,会宁的风景已经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不经意间,会宁的西山已经是:伴雨红叶染山色,随风流水荡秋波。
第三,建美一个村,感动无数人:注重全域旅游推动,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世界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2017年11月22日,市委苏君书记在会宁县大沟镇调研脱贫攻坚时要求我们,依托乡村自然风貌和人文资源,规划建设美丽乡村,见缝插针植树种花绿化推进生态建设,秉承会宁教育大县深厚的人文积淀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让农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打造独具本村特色的村情风光,发展公益乡村旅游业。按照这个思路和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打造大沟深处杏花村·厍弆公益旅游美丽乡村示范村,获得巨大成功。随后,又重点打造了驿路牡丹园·五十里铺,战地黄花·大墩梁,神秘药乡·杨崖集,线川·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旅游景点。今年3月11日,市委苏君书记调研柴家门镇和甘沟驿镇,确定建设童家湾和田家坪两个美丽乡村示范村。4月7日和5月6日,先后两次指导建设工作,并确定了6月18日的会宁美丽乡村旅游节。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紫香·童家湾,谷仓·田家坪,线川·田园综合体,均初见成效。6月18日,我们顺利启动会宁美丽乡村旅游节,举办特色产品展销,让消费释放、物资下乡、农货出山,打通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全面融合的渠道。相约美丽田园,寻访乡村记忆。乡愁是游子的驻足,乡情是故乡的守望;
乡恋是游子的本性,乡音是故乡的沧桑。同是李白的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尽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又说尽了家人对游子的关切。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不经意间,唤醒了沉睡千年的绿水青山;
不经意间,带动了自然社会人文相融合的乡村旅游。
第四,打造一宅院,老房新风景:注重体验民宿打造,实施民宿典型示范带动。民宿乡村旅游,彰显了农村的土气,利用了乡村的老气,焕发了农民的生气,融入了时代的朝气。走进紫香小镇童家湾,遇见国色天香民宿,生活于城市之中难免感慨:谧境难寻,草木稀疏;
大隐于市,深居简出,怕也只有一方庭院,能增色红尘岁月,回归平淡生活。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这是一家可以躺在床上数星星、倚在榻上枕白云的民宿;
这是一家可以听得见自然呼吸的民宿,青瓦、白墙、原木、泥草最接近自然和原生态;
这是一家四季花香的民宿,不仅有大片的绿地、竹林,还种植了丁香、碧桃、玫瑰等大量开花植物,纳四景于一园,呈小宅于大众;
这又是一家充满手工精巧的民宿,麻线装饰了岁月,窗棂显示了沧桑,古朴蕴含着古老,新韵展现出新潮。人们住到这里,在雕刻时光中眺望光阴流逝,左手诗意,右手生活,纵然布衣淡饭,其乐也融融;
人们住到这里,手扶斑驳岁月,漫步时光回廊,静默中风起音来,宛立中缘生相守。紫香小镇童家湾的国色天香民宿,满园春色红笺裹,一径菊香水中藏。我们将以此为典型、为示范、为带动,以风的执念求索,以莲的姿态恬淡,倾心打造更多更好的民宿。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一切美好,源于我们的眼光,源于我们的认识。前行的路上,自有曼妙的风景。愿我们都能静守心中一片美好,为更加美好而努力。与兄弟县区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顾家善、小黄湾、独石头、大水奓是全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典型代表,也是我们反复学习的典范。
我们将在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谋划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市委苏君书记的讲话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精准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点,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力促现代农业根基进一步巩固、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乡村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宜居乡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调查报告篇三
为助推全市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根据全市人大工作会议的要求和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于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赴商都县、化德县等全市最后一批7个摘帽国贫旗县就全市脱贫攻坚及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我市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全自治区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主战场。全市2个区贫县、8个国贫旗县,750个贫困嘎查村,2015年底识别贫困户6.1万户、13.7万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区的20.4%、17.1%。其中商都县、化德县、兴和县被列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十三五”期间实施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以来,
全市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心制定脱贫规划,动员全市各方力量,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重点的各项脱贫措施。在中央、自治区等直属机关定点帮扶和全市各级各条战线干部群众的共同艰辛努力下,全市相继分期分批实现了贫困旗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丰镇市和凉城县、察右后旗三个贫困旗县分别于2017、2018年贫困退出。剩余7个贫困旗县也在2019年底前通过了自治区第三方检查评估验收,并于2020年3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告退出,我市取得了区域性整体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胜利。全市75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6.1万户,13.7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180户,2460人,贫困发生率由6.83%下降到0.12%。识别边缘户7908户,14503人。
(二)主要成效
1.“一达标、两不愁”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努力推进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贫困户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农村牧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底的2532元增长到2019年的6865元,稳定超过国家脱贫标准,基本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
2.住房和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1)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16年到2019年,全市按照“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全达标”的要求,同步推进就地危房改造工程和易地移民工程,贫困户全部住上了改造或新建配套达标的新住房,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危房改造方面: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7.5亿元,“4类重点对象”实施危房改造6336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060户。
易地搬迁方面:新建移民住房36769套,新建农村牧区敬老院16所,互助幸福院509处,安置搬迁36769户、797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5户、贫困人口45785人,占全部搬迁人口的57.4%。同时,加快配套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实产业扶贫、生态补偿等措施,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2)饮水安全基本“清零达标”。2016年到2019年,全市累计多渠道筹集投资5.7亿元,新建饮水安全工程598处,改造饮水工程382处,覆盖贫困人口2.9万人。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80%,目前,全市209个村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已全部完工,农村牧区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常住人口饮水安全基本实现“清零达标”。
3.教育扶贫得到全面保障。我市严格兑现义务教育保障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动态监测、跟踪管理、精准控辍,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通过定向资助、送教上门、随班就读、特校入学的方式使贫困学生全部接受义务教育。2016到2019年,全市共发放义务教育资助资金6526万元,资助贫困义务教育学生29427人次,其中特殊教育学生3140人次,有效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问题。
与此同时,拓展资助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户学生能升学,有书念。发放普通高中(中职)资助金6147万元,13800人次;
发放高等教育资助资金13248万元,14670人次,为贫困户困难家庭非义务教育学生升学就业提供了有效救助保障。
4.多种措施推进医疗保障。我市普遍创建了“精准筛查、靶向治疗、慢病管理、大病兜底”的乌兰察布健康扶贫模式,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民政大病救助、大病商业补充保险、大病慢病基金五重保障制度,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等多项医保政策。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重大病住院及慢性病报销比例均达到90%。
5.产业扶贫稳步推进。全市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措施,持续扶持马铃薯、蔬菜、杂粮、中草药和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和“先建后补、先买后补、先种后补、自建直补”的“菜单式”扶贫方式推动产业扶贫,截至2019年底,我市菜单式扶贫项目国家、自治区投入专项资金53133万元,覆盖贫困户52517户,贫困人口106839人。
与此同时,实施二、三产业扶贫项目。截至2019年底,全市网络零售额总达13亿多元,带动贫困户11445户;
全市农特产品进京销售额达到4.03亿元,带动9427名贫困人口增收;
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3711户,8944人;
建设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6个,总规模16.6万千瓦,覆盖贫困户6639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70个,总规模27.8万千瓦,覆盖贫困村592个;
发放扶贫金融贷款12.22亿元;
就业扶持贫困人口25147人,其中生态护林、乡村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就业11216人。
6.社会兜底保障政策全面落实。我市将动态出现的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2019年,全市落实贫困户低保对象11万人次,发放贫困低保资金33110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
7.京蒙扶贫协作不断深化。京蒙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市在产业落地、干部交流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给予我市大力支持。2018年—2019年,京蒙扶贫协作资金累计投入7.6亿元(其中区及区以下投入帮扶资金13984万元),实施京蒙项目307个。各贫困旗县还分别与北京的8个对口帮扶区在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的结对帮扶机制,在社会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8.强化领导,压实责任。全市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的总要求,层层压实责任,充实加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驻村帮扶力量。组建了厅级领导带队划片负责的18个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推进组,92个驻乡镇(苏木)的脱贫攻坚督导组。共派出驻村工作队1318个,驻村工作队队长兼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5792人,充实加强了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力量。
(三)存在的主要短板弱项问题
由于我市处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贫困地区,相对底子薄、基础差,稳定解决贫困问题、巩固脱贫成果乃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问题。
产业市场化程度低。种养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总量少,带动辐射面不够宽广,相当数量的“菜单式”扶贫种养业农畜产品销售处于自产自销状态。
贫困群体中因病致贫和老弱病残比例大,劳动和就业能力低。加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贫困户增收普遍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乡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落后、专业医护人员缺乏,农牧民就近就医不方便,小病大看的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
贫困旗县财力普遍困难,一些移民工程随迁人口比例大,配套资金存在缺口,有的旗县产生了新的债务。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普遍不够完善,整体推进工作处在起步阶段。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部分村“两委”班子成员老龄化严重,文化程度低,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还有差距。
(一)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脱贫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
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引,结合制定“十四五”规划,完善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的引领性总体规划,重中之重是产业发展和生态屏障规划。要完善全市生态功能区、特色产业区规划,体现县域特色、民族特色和田园特色,并尽量做到产业规划、生态规划、田园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脱贫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二)突出产业振兴重点,建立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脱贫成果巩固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重在产业振兴。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和提升一批能带动全市马铃薯、牛羊等种养主导产业链式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借助京蒙扶贫协作机遇,探索长期合作机制,注重从资本投入、技术引进、市场开拓方面深化京蒙合作,提升民丰(薯业、燕麦)、蓝威斯顿、凯达、海高、赛诺、雏鹰、大红门、伊利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夯实供应链、提升加工链、稳定市场链,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利益紧密、风险共担、覆盖农户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要围绕巩固我市国家级脱毒种薯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京津地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争取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要扶持铺天盖地、数质并举的专业合作社、农牧场主、经济联合体、村级集体经济等,通过公司+农户订单合同、托管代养、资产收益、劳务就业等形式,提高产业市场化组织程度,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
(三)突出补齐乡村公共卫生短板,建立多级卫生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不断拓宽社会商业医疗保险渠道。加强同各类社会商业保险机构合作,拓宽医疗费用报销渠道,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和个人支付费用,并逐步由贫困户受益拓展到乡村常住人口普遍受益。二是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要借助疫情常态化防控建设需要,充实加强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招聘一批专业化医护人员,增强基层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一般常见病医治能力。三是建立上联区外、下联乡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远程诊治的公共卫生医疗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形成多级支撑的卫生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突出污染治理难点,建立乡村生态宜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持续推进乡村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污水垃圾、残膜污染治理的综合整治工作。要推广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镇)处理”运转模式。要将全市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地方立法重点,细化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形成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法治长效机制。
(五)突出抓好“两委”建设,建立基层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要以提升基层党支部战斗力为核心,落实自治区党委《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和市委《关于鼓励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和回村创业通知》要求,敢于破除基层干部选拔任用体制上的障碍和机制上的梗阻,不拘一格多形式选拔人才充实到基层“两委”班子,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要依靠党支部强化理想信念和使命教育,开展群众性感恩教育,不断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要提升村民委员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支部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创建和谐安定、乡风文明的新农村。
(六)突出监测体系建设,建立预防返贫的长效预警机制
要把剩余贫困人口脱贫、脱贫不稳定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外出返乡人口致贫列为重点监测对象,建立脱贫信息监控平台,专人负责,专人跟踪,形成防止返贫的预警机制。要严格落实“四不摘”的要求,确保政策不变、队伍不散、干劲不松,持续指导好产业扶持、培训就业、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工作。
(七)突出抓好产业扶持和就业工作,克服疫情对收入的影响
要加快落实产业扶持资金,加快落实扶贫企业各项减负优惠政策,组织好企业的复工复产和农畜产品市场销售,加大贫困户进厂务工、公益岗位就业扶持力度,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为脱贫攻坚国家收官提供有效保障。要做好乡村振兴项目申报工作,变疫情危机为发展机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投入力度,在发展中增强地方财力,提高化解债务能力。
(八)做好整改完善工作,迎接国家脱贫普查验收
要认真开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务院扶贫办对我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意见的“大排查、大整改、大落实”专项行动工作,要做到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核实,对各项漏洞再排查,对各项措施再加固,对各项要求再落实,确保贫困户“机卡”一致,账实相符,所有问题整改清仓见底,确保顺利通过国家普查验收。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调查报告篇四
***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落实“四个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深入研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站在全面建成小康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探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既是当下的时代命题,也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全市上下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不断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高度融合。
(一)脱贫攻坚决胜收兵,全面小康建设路上没有落下一人。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市有贫困县1个(安化县)、贫困村310个(2016年行政村合并后为29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8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9%。截止2019年底,贫困县安化县已顺利摘帽,297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未脱贫人口1357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35%。根据今年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到今年年底,未脱贫的13579人将全部实现脱贫,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升。
(二)社会民生保障到位,全民共享共建改革开放成果的基础已经夯实。五年来,全市共发放教育扶贫补助6.2亿元,61万人次贫困学生受益,夯实“控辍保学”责任,加强劝返复学,无一人因贫辍学;
农村贫困人口医保全覆盖,县域内住院实际报销比例为90.17%,综合报销比例85.05%。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部竣工,搬迁入住3.3万人,入住率99.98%,拆旧率97.50%、复垦率95.07%;
完成4476户“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
6.4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3720元/年,全市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3241元提高到7787元,增长2.4倍。
(三)产业就业措施精准,增收致富谋发展的路子更加宽广。安化黑茶、南县小龙虾、桃江笋竹、赫山大米、资阳特种养殖、沅江芦笋、大通湖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厚积薄发,一县一特发展格局日趋完善,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至2019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52万亩,茶叶综合产值277亿元,同比增长10%,茶产业从业贫困人口近10万。全市稻虾面积突破100万亩,综合产值达200亿元,亩均效益2000元以上。全市竹林面积超过200万亩,年产鲜笋50万吨,成品产量3万吨,“桃江竹笋”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全市常年水产品产量稳定在40万吨以上,益阳被授予“中国淡水渔都”称号。全市120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直接帮扶贫困户7.18万户。充分发挥扶贫小额信贷作用,累计投放小额信贷18.9亿元,已收回12.3亿元,无逾期贷款。积极探索“国有民营企业齐上、线上线下同步”的消费扶贫模式,全市394家企业的1175个产品认定为扶贫产品。2020年全市消费扶贫采购金额共计7.74亿元,贫困户44.7万人次受益。同时,加大培训就业支持力度,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10.8万余人,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5185个,209家扶贫车间解决2033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四)基础设施补短提质,社会主义美丽乡村蓝图正在绘就。“十三五”期间,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4.4亿元,完成贫困村村际连通和瓶颈公路620公路,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完成2175公里,农村公路窄路加宽完成2226公里,行政村班车通达率100%,农村饮水“十三五”规划任务提前完成,完成71个行政村的电网升级改造,行政村光网覆盖率、4g覆盖率达100%。贫困村“户户通”“村村响”建设任务全面完成,贫困村电视覆盖率98.6%。建成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9个。
(五)用心用情用力帮扶,民意民情全面凝聚的新型乡村管理机制初现雏形。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重点,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等工作,推动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过硬。广大干部尽锐出战,善作善成,积极作为,1080支驻村帮扶工作队3000余名工作队员、26750名结对帮扶责任人奋力投身脱贫攻坚大舞台。实现挂帅领导、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责任人“四个全覆盖”,7个区县(市)对口联系安化,帮扶工作保持思想不松、节奏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持续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扶贫领域政策、项目、资金监管,脱贫攻坚作风建设成效明显。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上的成功经验。具体实践中,我市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项目、政策、投入等方面有机衔接,将发展扶贫产业、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打造基层党组织堡垒、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脱贫攻坚重点任务与“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等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有机结合,实现乡村振兴借鉴脱贫攻坚的有效经验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利用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巩固提升。
1.打造了一批优势产业。突出重点、扶强扶优,着力打造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农业企业知名品牌。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安化黑茶、南县小龙虾、桃江笋竹、赫山大米、资阳特种养殖、沅江芦笋、大通湖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基本实现“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目标。全市主要依靠产业发展脱贫的贫困人口超过15万人,占同期全市脱贫人口总数的50%左右。
2.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的工作机制。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最为关键的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减贫工作体系,包括组织领导、驻村帮扶、资金投入、金融服务、社会参与、责任监督、考核评估等制度体系。这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比如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市委常委分别联系一个区县(市),所有市级领导挂帅一个贫困村,调度督导脱贫攻坚;
立足“五个益阳”,强力推进“六个一批”“六大建设”;
严格实行月走访、季调度、年考核的工作机制;
四级书记一起抓,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等,只要加以完善,做好规划统筹就可以长期发挥效能。
3.建立了一支坚强的基层战斗队伍。农村基层组织千方百计争取资源,动员老乡返乡创业,落实到村到户帮扶政策,积极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把每一件实事都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落实到具体项目中。农村无职党员自动参与村级事务,带头开展卫生清扫、文明创建等活动,先锋模范作用逐步显现。广大党员干部的综合素养明显提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群干群心首相望,携手共进,关系日益密切。
4.树立了一股文明乡风。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20天以上,走村入户宣传落实政策,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户主会、屋场会、三下乡、“一创多评”等活动如火如荼开展;
结对帮扶干部接地气、结穷亲,坚持按月下乡走访一次以上,积极开展微心愿活动,贫困群众满意度稳步攀升;
广大群众的注意力聚焦到了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已成为农村新风尚,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上的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稍显不足。有的干部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关系认识还不到位,对于如何协同推进没有明确思路,在具体工作中,基本上还是就乡村振兴谈乡村振兴,就脱贫攻坚抓脱贫攻坚,没有做到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项目统筹安排。有的村干部和农村群众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认识不够,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政府的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出现“上热下冷”,全社会参与支持乡村振兴的氛围也需要进一步营造。部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愿不强,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2.农村发展后劲乏力。脱贫攻坚政策举措主要以贫困户为对象进行投入,如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小额信贷等。精准的帮扶政策,准确高效地解决了贫困户的温饱和增收问题。在个别地区,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产生隔阂、原有村组内部的利益平衡被打破、互助共济的传统受到冲击,乡村内部集体动员、集体行动能力有所削弱,“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对于贫困村而言,由于生产条件和发展能力的改善仍在进行之中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脱离外部帮扶资源之后,部分乡村可能出现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
3.体制机制衔接不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支撑、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系统性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衔接度上出现一定程度的“错位”。比如在社会救助方面,当前农村已经实现社会保障为主要项目的制度全覆盖,但保障水平仍然不够,因病致贫、返贫等隐患始终存在,如何建设一个广覆盖的有效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保护网络、有效防止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给乡村振兴留下的一个重大挑战。在强化社会救助的同时,如何激发被救助对象的内生动力也存在困难。
4.农村科技人才短缺。人才缺失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大制约因素。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乡村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386199”部队,结果是在乡村地区普遍存在“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而当今农村“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少之又少,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大部分村支两委的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年轻后备干部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引进困难,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块“短板”。不少的村就连一个像样的支书或村主任都难以选出,缺乏管理能力和发展思路,能够承接信息化、现代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更少。
5.产业发展粗放滞后。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传统农业效益低、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很多农副产品还停留在粗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同时产品加工还不成规模,难以做大做强。产业发展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目前各地本身扶贫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农产品产量质量还在提升过程中,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仍然较弱,在2020年后如果减少扶贫方面的扶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会受到冲击。同时,农村土地用地难、流转难,农村劳动力用工难制约农业产业发展。
6.资源要素保障有限。目前,涉农资金投入不充分、不均衡,稳定增长机制尚不健全。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没有渠道,缺乏后续流动资金,大部分合作社、农户反映小额贷款额度偏低,期限偏短,有的甚至暗设门槛,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项目的需求。资源利用不充分,存在耕地撂荒、农房闲置、林地微利流转问题,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条件虽好,却难以实现。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既要体现乡村建设的历史延续性,又要重点补齐和解决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短板和问题,坚持强基础、固根本,大力整合、盘活既有资源,解决好重大民生关切,在此基础上谋划乡村振兴的新蓝图。
(一)明确一条主线
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是摆脱贫困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与目标。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才能高起点推动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建设成效,也决定了贫困人口脱贫之后能否持续增收致富。要将“2020年前解决绝对贫困、2020年后解决相对贫困”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坚持立足实际,聚焦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统筹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要学习贯彻落实9月16日至18日***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脱贫质量巩固的提升期与“十四五”同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同谋划布局,统筹推进。在此期间扶贫资金投入不减,聚焦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狠抓就业、产业和消费扶贫。继续派驻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保证力量不减弱,驻村时间不减少。
(二)抓住两个重点
1.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扶贫:一是实施品牌提升工程。突出重点、扶强扶优、按照“一县一特”的思路,以大力发展安化黑茶、南县稻虾米、沅江芦菇、桃江笋竹、大通湖蟹、赫山大米等特色产业为抓手,着力打造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农业企业知名品牌,制定品牌农产品地方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品牌监管和保护。全面落实“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强化以贫困户增收脱贫为主要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注重发展长效扶贫产业,着力解决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等问题,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直接受益率。二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围绕打造粮食、蔬菜、水果、旅游、茶叶、水产、中药材、竹木等十大产业链,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三是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及优质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科技育苗、特色农作物种植、加工高效绿色全产业链。四是加快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系统培育优势品种,树立中医药健康品牌,形成以玉竹、厚朴、黄精、五加皮、木瓜的“五安味,养五藏”品牌,打造中医药健康百亿产业。就业扶贫方面:进一步强化转移就业,跟踪落实好稳岗拓岗措施,就地就近就业。进一步加大公益岗位设置力度,优先安排农村居民就地就业。进一步推动就业补贴政策落实落细,加大补贴力度,兑现吸纳就业企业的补贴,规范公益岗位开发管理和岗位待遇。消费扶贫方面:抓好扶贫产品的认定,发挥好扶贫产品的带贫、益贫效应;
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和中国社会扶贫网“三专一平台”建设,不断优化经营品种,确保产品质量,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热潮;
打造特色品牌,落实优先采购政策,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完善激励机制,推进消费扶贫工作。
2.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升级。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乡村垃圾处理难题,使乡村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高。积极探索茶旅文一体化发展模式,依托安化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群众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党建引领·三员两长网格化管理责任机制”为总抓手,以“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和“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重点,建立健全长效化工作机制,强化示范带动、督查考核,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主体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格局。
(三)建立三项机制
1.建立要素衔接机制。一是推进运转体制有机衔接。逐步建立乡村振兴在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等五个方面统筹推进运行的体制机制,借鉴脱贫攻坚“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四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无缝对接。二是推进组织保障有机衔接。深入推进抓基层党建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双促”,强化基层党建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是推进专项投入有机衔接。将原投入脱贫攻坚的财政资金和新整合的涉农资金,统筹用于乡村振兴,确保各级财政对乡村振兴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借鉴并创新脱贫攻坚资金筹措方式,通过一事一议、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四是推进考核评价有机衔接。借鉴脱贫攻坚较为成熟的评价机制,按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不同阶段设置合理的指标体系。
2.健全工作衔接机制。一是推进脱贫成果巩固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巩固期,认真分析和严控各类隐患和风险,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建立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下一步整体提升融入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推进规划有效衔接。认真分析巩固过渡期和提升融入期的重点和关键,协同相关行业部门,做好专项和行业规划,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要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公共服务、就业扶贫等有机嵌入乡镇振兴规划中。三是推进项目有效衔接。将可继续实施的扶贫项目纳入乡村振兴规划或实施方案,在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方面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
3.探索政策衔接机制。一是保持政策的持续和稳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认真梳理既有政策的基础上,力争在脱贫攻坚过渡期内,不挂空挡、不踩刹车,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红利继续进村入户。二是探索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政策体系。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统筹研究,分类确定政策内容增减与时效的变化。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内化为完善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长效性转变。实现受益主体由“特惠”到“普惠”转变,后续贫困对象由“积脱”(积累脱贫)到“即脱”(即时脱贫)转变,扶贫方式由“输血”到“造血”转变。
(四)防范四大风险
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宽,工作量大,资金使用多,项目分布广,利益平衡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各种风险也蕴含其中。目前,主要风险在于产业扶贫失败的风险、易地扶贫搬迁稳不住的风险、扶贫小额贷款收不回的风险、政策断奶后引发的信访舆情风险等四个方面。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深入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
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将风险防控要求落实到每个领域、每个岗位、每个工作环节,共同筑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防火墙”。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精准发力。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建立市场风险防控预警机制,化解产业扶贫失败的风险;
合理规划落实后续帮扶措施,化解易地扶贫搬迁稳不住的风险;
进一步加强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监管,严厉打击恶意欠息、无故拖欠贷款等行为,化解扶贫小额贷款还不起的风险;
狠抓政策落实,妥善解决群众诉求,健全机制,规范流程,化解扶贫领域信访舆情风险。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调查报告篇五
某镇位于__县东北部,因驻__村而得名。耕地面积5.8万亩,区域内光照充足,灌溉便利,积温高,水质好,属哈密瓜的生产区。同时某镇依托棉花种植优势,建成了多家棉花加工企业,有木材加工企业多家,形成__县东北片最大木材加工基地。近年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北部杂果区、中部冬枣葡萄区、南部哈密瓜生产区的产业格局。目前,冬枣、苹果、哈密瓜和畜牧业已成为某镇镇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
党的十九大以来,某镇财政所立足镇域实际,以助力脱贫攻坚、发展致富产业为工作重点,牢固树立“依法理财、为民服务”理念,不断夯实镇财政实力,重点保障民生支出,着力为乡村振兴提供财力支撑,积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资金保障,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安排、合理调度,优先保障民生等涉农项目资金。严格项目管理,依托财政资金就地就近监管系统,建立财政涉农资金管理清单,全面反映财政涉农资金的规模和结构、项目进度和资金拨付情况,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提升作风效能,继续加强财政干部职工业务能力提升,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办事流程,深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办事效率,扎实开展了服务消除贫困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乡村面貌和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百姓生活的幸福感进一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了有益探索。
当前,某镇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发达,现代农业发展乏力。建设现代农业,就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农村的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优又快发展。通过积极探索规模式经营和集约式经营等方式,提升农村“三资”整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当前,某镇村民合作的愿望比较强、需求也较大,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扶贫产业园建好了,但是如何有效管理,有效经营,变亏损为盈利,迅速拉动对贫困户的帮扶能力,对镇域经济的拉动能力,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短板,亟须加快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切实增强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人居环境整治不彻底,生态治理资金投入不足。习总书记来陕调研时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某镇一直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尽管县财政在“三农”领域的投入逐年加大,但镇党委政府用于乡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领域的农村财政资金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生态治理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居环境的治理。
3.乡镇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想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撑。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感。部分村在改善村道路交通打水泥路需要村党支部垫资;为村民解决用水不足、贫困户房屋修缮、异地搬迁户复绿等问题得想方设法凑钱;改善人居环境,实行“三改”:改厕、改大门、改厨房,虽然每户有一定数量补贴,但资金仍然不足等等。
4.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积累明显不足。目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仍然是薄弱环节,虽然县局已经在扶持持农业新兴产业、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财政政策上给予了很大支持,但一些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向不明、思路不活、办法不多,对发展集体经济还停留在喊口号上,或者只是有一些初步的设想,缺乏具体的思路、措施、办法,没有付诸实际行动;有的村级集体经济资源缺乏,土地大部分承包到户,村集体可利用的资源资产少,绝大多数村所属的林地、荒地、机动地等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已拆分殆尽或发包出租,导致发展集体经济既无土地可用,又无资金来源。有的村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等靠要”思想,只想“输血”、不想“造血”。
一是找准自身位置,提升基层财政所服务功能。要做好一个部门的工作,发挥好职能,重在精准定位。__财政所找准自身位置,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对群众是服务窗口,对镇党委政府是帮手,对上级财政部门是桥梁和纽带。群众是民意的来源,通过设立为首问责任岗,来办事的群众可以舒舒服服的坐在吧台凳上查询补贴信息,吧台上摆着群众意见本,来办事的群众可以将要求填写在上面并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进行评价。同时财政所的进门口还设立了群众意见箱,方便群众反馈意见。工作人员定期收集反馈信息,分类汇总。将对财政所工作人员的意见进行归纳,组织干部学习,及时整改;将对镇党委政府的意见反馈给镇政府,并给出所内意见,做好帮手;将对上级财政部门的反馈意见进行提炼,呈报上级财政部门,当好桥梁。通过精准定位,为助推“振兴乡村”下好“棋”。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注重镇域产业发展。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增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某镇在打造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着力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探索和创建,全面推行“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或产业大户”的多元合作模式,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发展,互促共赢,实现农民受益。一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乡村,提升乡村产业供给体系质量。二是不断稳步提高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满足农村居民对收入快速增长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期盼。三是以创新理念发展农村互联网新业态,充分抓住5g时代农村电商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精品小镇,解决平台不强的问题。以特色产业为基础,走产业兴镇、产业富民、产业支撑发展的路子。文化是特色精品小镇的“内核”。聚力规划引领建设精品小镇。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做好小镇空间布局、项目谋划,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做到“一镇一风格”。大力发展消费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三是注重生态建设,打造美丽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相对于城市地区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但近年来以农村人居环境不佳、农业面源污染为代表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某镇力争将不良降到最低,以农村环境整治为契机,全面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卫生改厕、环村林带、河湖池管护、污水治理、铁腕治霾等工作,全力打造现代化美丽__。同时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某镇2017年建成全县首个村级文化大院,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为阵地,通过设置文化墙、印象宣传册等全面展示__历史文化、风情人物和农村新貌,让文化回归乡村。今年,某镇依托党建、文化,进一步打造多样式文化大院,继续构造多元素的文化大院,让文化回归人心。
四是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村集体经发展新模式。在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中,切实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开展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是实施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县委、县政府“1+”思路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产业兴村经济行动的具体实践。不断加强政策理论、财政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夯实日常财务管理基础。同时,__财政所作为镇域财务管理主体,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做到主动监管、热情服务,合力促进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县农投公司培植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做强农业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日常财务、账务管理进一步理顺管理管理机制、简化业务流程、明晰工作内容,__财政所作为服务镇村、加强基层财政资金安全监管的前沿阵地,积极主动承担起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财务账务日常管理,并将其纳入村级财务监管范畴,切实发挥好就近就地监管作用,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力打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更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我们将继续把优势做强、把特色做特、把产业做大、把机制做活、把环境做优,充分尊重人民意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鼓励和引导全镇人民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为实现创建全县园林示范镇,打造美丽平安新__的乡村振兴愿景贡献基层财政力量。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调查报告篇六
为助推全市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根据全市人大工作会议的要求和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于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赴商都县、化德县等全市最后一批7个摘帽国贫旗县就全市脱贫攻坚及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我市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全自治区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主战场。全市2个区贫县、8个国贫旗县,750个贫困嘎查村,2015年底识别贫困户6.1万户、13.7万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区的20.4%、17.1%。其中商都县、化德县、兴和县被列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十三五”期间实施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以来,
全市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心制定脱贫规划,动员全市各方力量,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为重点的各项脱贫措施。在中央、自治区等直属机关定点帮扶和全市各级各条战线干部群众的共同艰辛努力下,全市相继分期分批实现了贫困旗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丰镇市和凉城县、察右后旗三个贫困旗县分别于2017、2018年贫困退出。剩余7个贫困旗县也在2019年底前通过了自治区第三方检查评估验收,并于2020年3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告退出,我市取得了区域性整体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胜利。全市75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6.1万户,13.7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180户,2460人,贫困发生率由6.83%下降到0.12%。识别边缘户7908户,14503人。
(二)主要成效
1.“一达标、两不愁”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努力推进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贫困户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农村牧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底的2532元增长到2019年的6865元,稳定超过国家脱贫标准,基本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目标。
2.住房和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1)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16年到2019年,全市按照“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全达标”的要求,同步推进就地危房改造工程和易地移民工程,贫困户全部住上了改造或新建配套达标的新住房,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危房改造方面: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7.5亿元,“4类重点对象”实施危房改造6336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060户。
易地搬迁方面:新建移民住房36769套,新建农村牧区敬老院16所,互助幸福院509处,安置搬迁36769户、7979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5户、贫困人口45785人,占全部搬迁人口的57.4%。同时,加快配套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实产业扶贫、生态补偿等措施,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2)饮水安全基本“清零达标”。2016年到2019年,全市累计多渠道筹集投资5.7亿元,新建饮水安全工程598处,改造饮水工程382处,覆盖贫困人口2.9万人。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80%,目前,全市209个村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已全部完工,农村牧区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常住人口饮水安全基本实现“清零达标”。
3.教育扶贫得到全面保障。我市严格兑现义务教育保障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动态监测、跟踪管理、精准控辍,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通过定向资助、送教上门、随班就读、特校入学的方式使贫困学生全部接受义务教育。2016到2019年,全市共发放义务教育资助资金6526万元,资助贫困义务教育学生29427人次,其中特殊教育学生3140人次,有效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问题。
与此同时,拓展资助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户学生能升学,有书念。发放普通高中(中职)资助金6147万元,13800人次;
发放高等教育资助资金13248万元,14670人次,为贫困户困难家庭非义务教育学生升学就业提供了有效救助保障。
4.多种措施推进医疗保障。我市普遍创建了“精准筛查、靶向治疗、慢病管理、大病兜底”的乌兰察布健康扶贫模式,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民政大病救助、大病商业补充保险、大病慢病基金五重保障制度,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等多项医保政策。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重大病住院及慢性病报销比例均达到90%。
5.产业扶贫稳步推进。全市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措施,持续扶持马铃薯、蔬菜、杂粮、中草药和肉牛、肉羊、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和“先建后补、先买后补、先种后补、自建直补”的“菜单式”扶贫方式推动产业扶贫,截至2019年底,我市菜单式扶贫项目国家、自治区投入专项资金53133万元,覆盖贫困户52517户,贫困人口106839人。
与此同时,实施二、三产业扶贫项目。截至2019年底,全市网络零售额总达13亿多元,带动贫困户11445户;
全市农特产品进京销售额达到4.03亿元,带动9427名贫困人口增收;
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3711户,8944人;
建设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6个,总规模16.6万千瓦,覆盖贫困户6639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70个,总规模27.8万千瓦,覆盖贫困村592个;
发放扶贫金融贷款12.22亿元;
就业扶持贫困人口25147人,其中生态护林、乡村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就业11216人。
6.社会兜底保障政策全面落实。我市将动态出现的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2019年,全市落实贫困户低保对象11万人次,发放贫困低保资金33110万元,做到了应保尽保。
7.京蒙扶贫协作不断深化。京蒙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市在产业落地、干部交流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给予我市大力支持。2018年—2019年,京蒙扶贫协作资金累计投入7.6亿元(其中区及区以下投入帮扶资金13984万元),实施京蒙项目307个。各贫困旗县还分别与北京的8个对口帮扶区在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的结对帮扶机制,在社会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8.强化领导,压实责任。全市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的总要求,层层压实责任,充实加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驻村帮扶力量。组建了厅级领导带队划片负责的18个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推进组,92个驻乡镇(苏木)的脱贫攻坚督导组。共派出驻村工作队1318个,驻村工作队队长兼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5792人,充实加强了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力量。
(三)存在的主要短板弱项问题
由于我市处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贫困地区,相对底子薄、基础差,稳定解决贫困问题、巩固脱贫成果乃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问题。
产业市场化程度低。种养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总量少,带动辐射面不够宽广,相当数量的“菜单式”扶贫种养业农畜产品销售处于自产自销状态。
贫困群体中因病致贫和老弱病残比例大,劳动和就业能力低。加之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贫困户增收普遍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乡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落后、专业医护人员缺乏,农牧民就近就医不方便,小病大看的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
贫困旗县财力普遍困难,一些移民工程随迁人口比例大,配套资金存在缺口,有的旗县产生了新的债务。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普遍不够完善,整体推进工作处在起步阶段。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部分村“两委”班子成员老龄化严重,文化程度低,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还有差距。
(一)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脱贫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
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为指引,结合制定“十四五”规划,完善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的引领性总体规划,重中之重是产业发展和生态屏障规划。要完善全市生态功能区、特色产业区规划,体现县域特色、民族特色和田园特色,并尽量做到产业规划、生态规划、田园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引领脱贫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二)突出产业振兴重点,建立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脱贫成果巩固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重在产业振兴。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和提升一批能带动全市马铃薯、牛羊等种养主导产业链式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借助京蒙扶贫协作机遇,探索长期合作机制,注重从资本投入、技术引进、市场开拓方面深化京蒙合作,提升民丰(薯业、燕麦)、蓝威斯顿、凯达、海高、赛诺、雏鹰、大红门、伊利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夯实供应链、提升加工链、稳定市场链,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利益紧密、风险共担、覆盖农户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要围绕巩固我市国家级脱毒种薯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京津地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争取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要扶持铺天盖地、数质并举的专业合作社、农牧场主、经济联合体、村级集体经济等,通过公司+农户订单合同、托管代养、资产收益、劳务就业等形式,提高产业市场化组织程度,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
(三)突出补齐乡村公共卫生短板,建立多级卫生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不断拓宽社会商业医疗保险渠道。加强同各类社会商业保险机构合作,拓宽医疗费用报销渠道,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和个人支付费用,并逐步由贫困户受益拓展到乡村常住人口普遍受益。二是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要借助疫情常态化防控建设需要,充实加强基层卫生设施建设,招聘一批专业化医护人员,增强基层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一般常见病医治能力。三是建立上联区外、下联乡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远程诊治的公共卫生医疗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形成多级支撑的卫生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突出污染治理难点,建立乡村生态宜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持续推进乡村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污水垃圾、残膜污染治理的综合整治工作。要推广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镇)处理”运转模式。要将全市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地方立法重点,细化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形成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法治长效机制。
(五)突出抓好“两委”建设,建立基层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要以提升基层党支部战斗力为核心,落实自治区党委《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和市委《关于鼓励优秀人才回村任职和回村创业通知》要求,敢于破除基层干部选拔任用体制上的障碍和机制上的梗阻,不拘一格多形式选拔人才充实到基层“两委”班子,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要依靠党支部强化理想信念和使命教育,开展群众性感恩教育,不断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要提升村民委员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支部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创建和谐安定、乡风文明的新农村。
(六)突出监测体系建设,建立预防返贫的长效预警机制
要把剩余贫困人口脱贫、脱贫不稳定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外出返乡人口致贫列为重点监测对象,建立脱贫信息监控平台,专人负责,专人跟踪,形成防止返贫的预警机制。要严格落实“四不摘”的要求,确保政策不变、队伍不散、干劲不松,持续指导好产业扶持、培训就业、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工作。
(七)突出抓好产业扶持和就业工作,克服疫情对收入的影响
要加快落实产业扶持资金,加快落实扶贫企业各项减负优惠政策,组织好企业的复工复产和农畜产品市场销售,加大贫困户进厂务工、公益岗位就业扶持力度,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为脱贫攻坚国家收官提供有效保障。要做好乡村振兴项目申报工作,变疫情危机为发展机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投入力度,在发展中增强地方财力,提高化解债务能力。
(八)做好整改完善工作,迎接国家脱贫普查验收
要认真开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务院扶贫办对我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意见的“大排查、大整改、大落实”专项行动工作,要做到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核实,对各项漏洞再排查,对各项措施再加固,对各项要求再落实,确保贫困户“机卡”一致,账实相符,所有问题整改清仓见底,确保顺利通过国家普查验收。
推荐访问:脱贫 攻坚 调查报告 最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调查报告(六篇) 最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调查报告(六篇)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