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制约农村共同富裕短板问题思考与探索(完整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制约农村共同富裕短板问题思考与探索(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关于对制约农村共同富裕短板问题思考与探索(完整文档)

一、背景介绍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实现共同富裕,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进行着深入的探索和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新型城镇化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这对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向共同富裕迈进有着重要意义。推进共同富裕要把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群众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难题,深入化解城乡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创造优质的经济社会条件。

二、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意义

(一)推动农村共同富裕有助于保持农业基本盘稳定、夯实“三农”基础

农业基本盘包括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和质量等要素,保持农业基本盘的稳定旨在稳住耕地面积,保障耕地质量与安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及重要农产品质量和有效供给,保障农民收益。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财政、金融等奖励和补贴政策支持农业发展。但农业问题的解决关键还要依靠农民,需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前的农村普遍存在着“空心村”现象,大部分年青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平时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发展缺乏主体力量,不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也不利于打牢“三农”基础。因此,推动农村共同富裕,通过推动产业振兴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必将有助于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保护耕地、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保护粮食安全的主力军作用,激励他们参与农村管理、建设美丽和谐农村的积极性,对稳定农业基本盘、夯实“三农”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推动农村共同富裕有助于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有利加快生产、分配和流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当前,由于中美贸易紧张关系持续,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刺激消费成了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根据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形势,在国内外两个消费市场中,国外消费市场相对疲软,需以激活国内消费市场为主。而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充分,与城市相比,农村消费市场有着更大的挖掘潜力。但挖掘农村消费市场需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让农民群众生活富起来、好起来,让他们想消费,能消费。推动农村共同富裕就是为了切实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必将有助于提振农民群众的消费欲望,优化他们的消费结构,释放他们的消费潜能,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构建国内经济增长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三)推动农村共同富裕有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能把农村排除在外。为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不懈努力和奋斗,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开展脱贫攻坚战斗,再到推进乡村振兴,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但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民收入仍有很大差距,还达不到富裕的要求。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在****年为*:*.**,到****年一度缩小到*:*.**,但****年仍为*:*.**”,可见,**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并未得到实质性缩小,农村难以富裕起来,这仍然是我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最大障碍。为破除这一障碍,党中央提出不仅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还要推动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通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群众收入水平,推动农村共同富裕。而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将使占全国人口**%左右的农村居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对实现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起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三、制约农村共同富裕的短板问题

探索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策略,必须认清制约农村共同富裕的深层次问题,这是增强策略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当前,影响农村共同富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缓慢,未能有效增加农民收益

党的十九大以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得到了一定的加速,但由于产业融合主体的带动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农民群众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产业融合发展,政策落实不全面,缺乏资金和管理人才等原因,产业融合发展进程并不快。如

在农业与工业融合发展方面,未能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农民主要通过直接出售初级农产品获得收入,缺乏通过工业深加工、打造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增加值的环节,致使农民增收幅度不高,对带动农民致富作用有限。再如在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方面,目前进行的大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主要体现在观光旅游、吃无公害农家菜、住民宿等项目上,在农村旅游产品和纪念品的开发、农业与教育、健康养生产业融合等方面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另外,电商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还未能有效释放,尽管当前农村基本都已实现通无线网络,但由于物流配送网络平台并未完全覆盖农村,加之农村缺乏电商经营管理人才,造成好多农产品未能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也影响着农民收入的有效增加。

(二)城镇化发展表现出不平衡和“半城镇化”问题,带动农村共同富裕的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长足发展,但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发达省份的城镇化水平远高于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甚至有停止不前的现象。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度,影响着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此外,“半城镇化”现象也相当普遍,如土地城镇化发展快,程度较高,但农村转移人口和社会保障城镇化进程相对较慢,程度也较低。由于不愿意放弃农村土地和户籍,大量农村转移人口的身份长期在城市常住人口和农村户籍人员之间徘徊。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房价高企等问题也使他们在城市定居的愿望并不强烈,在城镇工作与定居农村相结合是常态。这种“半城镇化”现象既不利城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不能给农村共同富裕带来强劲动力。

(三)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通渠道仍存不畅,影响农民增产增收

首先,二元户籍制度仍制约着人口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尽管实施了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在城市购房落户的政策,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善,农村转移就业人员落户城镇后并未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待遇,导致大量农村转移就业人员愿意在城镇购房却不愿意落户城镇,对我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起着抑制作用,也影响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务工收入的稳定与提高。其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局限性也影响着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实行“三权分置”制度,即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开,在保障土地归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允许经营权向外流转,让农户从经营权流转中获得收益。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仍存在着产权不明、收益率低、流转不畅、征地补偿不高等问题,对有效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生产,增加农民群众的财产收益作用有限。

(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水平仍然较低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关系,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在乡村的投入比较薄弱,造成城乡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失衡,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供给均等化水平总体较低。其中,在教育方面,乡村学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偏远地区农村教师严重不足,现存的乡村教师教学质量与城市教师也有较大差距。医疗卫生方面,乡村地区医疗机构硬件配备不足,医疗设备相对落后。就业服务方面,乡村缺乏健全的就业信息集中交流平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有效性跟不上社会的需求。社会保障方面,农村社会保障只涵盖低水平的养老和新农合等社会保险项目,建立了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户基本生活补贴制度,但在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的保险基本没有。基础设施方面,乡村道路等级普遍较低,路基路面不宽,自然村道路、巷道、机耕路未全面硬化,电商平台网点和天然气管道未在农村铺开。以上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会对农村共同富裕产生抑制作用。

四、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一)以产业融合为突破口,夯实农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使农村成了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主要战场。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还包括精神、文化上的富裕,物质富裕是其他方面富裕基础和前提。农村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能有效避免出现因农民外出务工造成的空心村现象,可为农村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但由于农村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人才,农业产业化发展普遍落后,难以给农民群众带来大的增收。因此,要高度重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在农村深度融合。加大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农副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运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和规模化水平。建立村级工业品加工基地,引导城市工业品加工业向乡村转移。通过城市商业带动,提高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通过加大城市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基地。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发展壮大小城镇经济规模,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效载体。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强劲动力

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协同推进,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建设宜居城市,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着积极的作用。克服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理念,深入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拓宽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大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优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创造有利于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镇的条件和良好环境。要不断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建设和治理现代化水平,吸引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提高他们的非农收入水平,为他们的生活变得富裕奠定经济基础。

(三)以城乡要素自由流通为推动力,为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动力资源

首先,建立建全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制定落实农村人口落户城镇的相关政策,提高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流动。另一方面,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城镇人才向农村流动,建立城镇人才落户农村机制,鼓励有志向回家乡投资发展产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城镇工作人员返乡落户。其次,加大“三农”资金的投入和管理,科学制定落实好“三农”信贷贴息政策,有效降低农村产业发展成本。建立农村产业发展基金,鼓励非公企业、个体经营人员参与基金投资,有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另外要建立农村土地统筹使用机制,对农村宅基地实行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建立科学合理的宅基地交易制度,有效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制度,科学管理、调配农村闲置的生产性用地,制定不同类别的土地流转价格标准,统一规划土地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提高农村土地征收标准,增加农民收益。

(四)加大乡村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为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优质社会条件

首先,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统筹城乡财政支出,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财政支持,对学校办学条件进行优化升级,提高教师收入水平,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并规范管理对农村学生的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毛入学率,提高贫困学生认定的比例,提高贫困学生学费和生活的补贴额度。其次,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建设,科学合理统筹好城乡劳动力就业。建立城乡劳动力供需沟通平台,平台站点覆盖到行政村,让用工需求信息直通行政村站点,让农村劳动力直接在行政村站点发布劳动力就业需求信息,实现劳动力供需的有效衔接。另外,要加大乡村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分配供给,完善乡村公共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医护人员的工资收入,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建立家庭、村委、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农村养老服务机制,通过构建以居家照顾为主,村委协助为辅,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乡村养老方式,让乡村老人享受良好的养老服务。

推荐访问:制约 共同富裕 探索 关于对制约农村共同富裕短板问题思考与探索